为进一步改善民生福祉,提高农村老人、儿童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我市以2023年获批全省优化农村“一老一小”服务资源配置试点县市为契机,高度重视、高位推动,高质量开展优化农村“一老一小”服务资源配置试点工作,截至目前,我市共建成农村“一老一小幸福院”33个并投入运营,助餐人数595人,累计开展“一老一小”集体活动1132场,参与人数达20189人次,成效明显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氛围。
一、主要做法
(一)精细选址,坚持问计于民,解决“服务谁”的问题
1.深入调研,做好摸底。以近年来闲置教学点为参考,对建筑面积、层高、土地和房屋权属、房屋质量、教室数量和面积及属地村委会意愿等进行调查摸底,为下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2.外出考察,学习经验。为确保改建工作科学、有序开展,我市多次赴兄弟县市学习当地经验做法,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和方向。
3.召开会议,问计群众。将建筑面积、地理位置、周边老人儿童人数、村“两委”班子战斗力、幸福食堂运营情况、群众意愿等六个因素作为选点条件。同时分别召集拟选点村(居、社区)全体干部和部分老人代表座谈,充分听取座谈老人和村(居、社区)委会干部意见,根据群众意愿和选址要求,确定“一老一小幸福院”建设点位。
(二)助餐引领,完善功能,解决“怎么服务”的问题
坚持助餐引领,将群众需求意愿强烈的助餐功能纳入“一老一小幸福院”服务功能,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助餐服务,同时辅以日间照料、文体娱乐、课业辅导、心理关爱等功能,最终形成了助餐、助娱、助教、助医、助安等功能定位和“八室一场”的建设标准。孙渡街道三合村整合原有幸福食堂资源,在当地幸福院开展日常助餐,对出行不便的失能、半失能老人,则由村干部、专职管理员或厨师送餐上门予以保障。
(三)健全机制,提升运管水平,解决“怎么管”的问题
1.健全定期开展活动机制。制定每周至少一次的活动计划并向群众预告,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健康体检、棋牌竞赛、周末课业辅导、少儿科普(养老养生)知识讲座、宽幕观影、广场舞比赛、太极养生操比赛、集体运动等各类文娱活动,同时结合儿童节、端午节、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的敬老爱幼主体活动,丰富农村“一老一小”日常生活。小港镇铜湖村阶梯式开展进行作业辅导、图书阅览、儿童绘画、棋类培训、儿童舞蹈、心理疏导等活动,还与家长建立微信群,动态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,及时给予必要的关心指导,牵牢亲情连线。
2.健全日常调度评比机制。加强日常工作调度,明确专职管理人员,成立市乡村三级工作专班,打造集信息共享、信息交流、解疑释惑为一体的工作交流平台,健全评比机制,由市民政局收集整理各地“一老一小幸福院”的每周活动影像资料和活动小结,择优选取好的活动案例和经验做法,向全市通报,积极营造良好的横向交流、学优创优的工作氛围,进一步提升“一老一小幸福院”的服务水平。
3.健全考核问效机制。将“一老一小幸福院”运管工作纳入对乡镇(街道)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,以幸福院日常运营情况、助餐助娱情况、惠及老人、儿童数量等指标作为考评依据,通过建立考核机制,严格考核问效,进一步提高运管水平。
4.健全志愿助力机制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功能,召集社工、志愿者服务组织,采取自愿参与、分片对接的形式,长期开展深受老年人和儿童喜爱的文体娱乐活动,助力全市“一老一小幸福院”,通过每月不少于两次的活动,造浓幸福院氛围,同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,拓宽了乡村两级干部开展文体活动的思路。
二、存在的问题
(一)供需矛盾凸显。在托育上,托育服务供给缺口较大,截至2024年,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数量约为51495人,备案服务机构托位有635个,尤其是家门口托育服务及城区人口集聚区托育资源供给更为不足。
(二)整体水平不高。目前我市共建成各类养老服务中心18个,尽管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(街道),但多数养老中心建设水平较低,无论是场地面积,还是功能配套均不达标。尤其是边远山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基础条件更差,满足群众需求的高品质养老机构较少。养老托育机构投资大、收益低,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不大,一些在营机构设施陈旧、破损严重、场地面积较小,无法满足婴幼儿照护需求。
(三)专业人员短缺。目前我市高龄老人和集中供养失能老人3.4万余人,全市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仅有800人,其中:取得养老护理员培训资格的约76人。由于我市养老服务和托育人员工资待遇不高,平均每月收入仅在2000至4000元左右,养老托育职业缺乏吸引力,护理员招收难,流动性大。按照国际5:1需求量测算,我市养老专业人员缺口约为6700余人。
三、有关建议
1.加大投入力度。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和项目专项资金、政府专项债券资金,持续加大对养老托育资金投入,推进设施规范化、标准化建设。加强对养老托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,在规划用地、建设审批、税收减免、资金补贴、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,进一步降低养老托育机构建设、运营成本,吸引更多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托育机构建设运营。
2.积极盘活资源。针对我市养老托育服务供给不均衡问题,鼓励发展较好的养老托育机构,采取兼并、联营、改建、新建等方式,进一步壮大规模。推动发展不好的机构,顺应市场需求,积极转变经营方式,改进服务质量,提高入住率。针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板突出状况,引导、鼓励国有企业、民营企业或社会组织运营农村养老机构,加强服务设施改造升级。
3.提高服务水平。加强对养老托育机构的监管,探索建立信息管理平台,完善养老托育机构及从业人员“黑名单”制度,实施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,建立行业协会自律机制,提升养老托育服务专业性与规范性。创新养老托育服务模式,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和婴幼儿需求的各类养老托育产品,推动养老托育产业规范健康发展。引导养老服务机构拓展短期托养、健康保健、精神慰藉、助餐助浴等服务内容;倡导养老机构延伸专业医疗服务,推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模式,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。
4.建强专业队伍。鼓励养老机构与高等(高职)院校合作开展“订单式”培养,逐步建立培训补贴和岗位补贴制度,依法落实各项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,让养老托育职业更有吸引力。定期组织养老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,实施职业技能等级或专项职业能力认定,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护理水平。
附件: